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赵匡胤虽然没有公开提起过迁都洛阳之事,但他在这方面也没少就此事咨询过朝中的大臣和身边的近臣。
在此次西行洛阳之前,负责记录赵匡胤每日言行的起居郎李符就因为赵匡胤有意迁都洛阳而给他上了一道奏疏,里面详细地阐述了洛阳不适合作为宋朝国都的八大理由,其中之一就是洛阳的行宫因为多年以前的战乱和这些年无人修缮而早已破败不堪。
不过,事实永远胜于雄辩,至少赵匡胤对于洛阳的行宫是相当满意,为此他当面嘉奖焦继勋并加封其为彰德军节度使。
世事就是如此,在同一件事面前有人欢喜就有人愁。
眼见洛阳被收拾得如此冠丽堂皇可就让某些人心里不爽了,这些人自然就是那些反对迁都的人。
谁会反对迁都呢?迁都又对哪些人的利益和影响最大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要迁都,首先跳出来表示反对和不满的指定就是北京的那群老少爷们儿,另外就是那些身处京城的各个领域的既得利益集团。
对于此时的宋朝而言,最为强烈反对赵匡胤迁都那个人便是现在的开封府尹赵光义。
此外,围绕在赵光义身边的那一批势力庞大的各类官僚和既得利益集团在迁都一事上同样也是坚定的反对派。
放眼历史上的几次对后世影响重大的迁都事件:北魏的拓跋宏迁都洛阳,金国的完颜亮迁都燕京,明朝的朱棣迁都北京,这其中哪一个不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和反对才最终得以施行和成功,而就算你是拓拔宏、完颜亮和朱棣这样的一代雄主也要为此而脱掉一层皮。
不过,相比上述这三位帝王,赵匡胤却有一个他们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他是宋朝的开国之君,他具备在整个宋朝说一不二的威望和声望。
此时的赵匡胤执中原牛耳已经十余年,在此期间他不但通过亲征李筠和李重进从而扫平叛乱定鼎国本,而且在此后的数年里他更是先后扫平荆湖、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割据势力和政权从而让宋朝距离一统天下仅剩一步之遥。
安史之乱后,华夏大地就已经在事实上分崩离析,赵匡胤是这两百年来唯一的那个让人看到了天下有望再次归于一统的人。
在如此威望和功业面前,他赵匡胤想办一件事又有几个人敢于跳出来和他硬刚正面?
有鉴于此,当赵匡胤公开表明自己决心迁都洛阳后,下面的群臣是一片沉默——确实无人站出来表示反对,可同时也没有人站出来高呼万岁。
对此,赵匡胤决意一举排除万难并坚持到底,他准备直接就待在洛阳不走了,而群臣见此也是没人敢跟他提返回开封之事。
经过赵匡胤数日的试探,眼看迁都洛阳这事基本上就这么半推半就地定了,接下来宋朝就该着手进行迁都的各项事宜。
就在赵匡胤以为自己已经取得初步胜利的时候,不甘心就此失败的赵光义开始了他的反击。
在这之前,身为起居郎的李符就已经为赵光义充当起了反对迁都的马前卒角色(赵光义登基之后,李符连升三级出任广州知州兼广南东路转运使,个中缘由着实令人遐想连篇),现在出来冒头的这人同样是让人不寒而栗,此人正是禁军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
之所以要说不寒而栗倒不是因为李怀忠有多么的恐怖,而是说李符和李怀忠身为赵匡胤身边的文武近臣,可这二人在迁都一事上竟然都在帮着赵光义说话,如此看来这位大宋的晋王殿下着实手段了得。
这个李怀忠就是当年在太原城下率军划着小木船顶着漫天的箭雨前去攻城但最后却身中数箭差一点就淹死在太原的那位猛男。
身为武将的他不会写什么有理有据的奏疏,他找了个看似不经意的空当向赵匡胤说了如下的一番话:“陛下,开封有汴河,每年从江南以及淮河地区可以运送几百万斛的粮食,都城里的几十万士兵都要靠这个养活,另外还有几十万的百姓也是靠运河吃饭。
如果陛下将都城迁往洛阳,禁军的粮食供应就成了个难题。
另外,我朝的重要机关和衙门都在开封,况且它们已经都存在这么多年了,这些都是不可轻动的啊!”
也不知道赵匡胤当时听到这话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他又是以一种怎样的目光看向了李怀忠,但在我看来这个李怀忠要么是被赵光义“策反”
了,要么就是被赵光义拿来当枪使了。
这个并不是什么阴暗心理发作,赵光义私下结交和笼络禁军将领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比如说之前他对禁军控鹤军指挥使田重进的无故示好)。
可以说,如果不是赵匡胤太过念及兄弟之情,以赵光义的所为他早就该坟头长草了。
另外,李怀忠作为一个武将能够说出这番话以及他的这番见识简直让人有种“狗嘴里吐出了象牙”
的感觉(我这里绝对没有侮辱李怀忠的意思,只是做个比喻),如果说这件事没有人在背后教他背书可能很多人都不会信。
再者说,皇帝决定迁都,包括最该发言的宰执大臣在内的一帮文臣都没有人开口说什么,你李怀忠一个负责操练骑兵的武将竟然跳出来说切莫迁都,而且还说得如此头头是道,这难道不是很反常吗?我们再看他说这些话时的角度和口吻,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统领禁军三衙的都指挥使,可事实上他不过就是禁军里边的一个中层将领。
所以说,这件事完全就是有违常理,所谓事反常即为妖,李怀忠背后没有妖精作怪那才叫怪事呢!
对于李怀忠的这一番言辞,赵匡胤只是听听作罢,他迁都的决心丝毫未曾动摇。
大臣们为了明哲保身不敢说话,赵匡胤身边的这两个与他最为亲近的文人和武将亲自出马也没有效果。
见此情形,赵光义再也坐不住了,他要是还躲在背后不吭声,这事基本上就这么定了,这可不是他想看到的局面。
没办法,这位习惯于躲在幕后操控一切的顶级权谋家这一次必须要挽起袖子亲自赤膊上阵了。
...
出版已售有声已售请大家与我一起期待明德三十年的纸质化与有声化吧 ̄3ε ̄欢迎追文哦′比心应编辑要求,重开粉丝群。入群要求很简单,只要亲读过我任何一本书就可以。后期会有赠书福利。读者群QQ280814330她是明德最好的画师,能勾勒死者生前模样。她是最好的仵作,经过她手的尸体,从不遗留任何线索。她是最好的先生,疑难杂案从不放过。但凡有冤案的地方,总能看到她的身影。这世上活人会说谎,而尸体却不会骗人。所有活人说过的谎言,她会让尸体说出真相。他是辅佐君王的贤德太子,尽一己之力招纳贤人为国效力。两人再见,一个是直属圣上管辖的司门门主,一个是奉命调查朝廷秘案的御监。她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骗我,还欲杀我,如何处治乎?他道前者收他家财罢他官职流放异地,不出几日,你且看他。至于后者我亲自送他见阎王。排雷(1)背景架空,架空,架空!(2)修订的章节字数有所删减,宝宝们不要慌,会有番外放送给大家...
李若水郑若渝冯大器王希声袁无隅金明欣等六位青年学子,在日寇偷袭南苑兵营时,与同学们一道拿起武器,奋起抵抗,从此从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青春之歌。历经七七事变平汉线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等一系列血与火的洗礼,青年们迅速成长,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前途,也有了新的思索。并且根据各自的思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然而,无论是继续在前线与敌军搏杀,还是在北平城内与日本特务周旋,他们始终都没忘记自己肩头上的责任。他们之间的友情,也始终没有褪色。北平铁血锄奸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串连在一起,展示一个特殊时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风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未能看到到抗战胜利,便以身许国。但活着的人,却依旧没有放下手中的枪。抵抗者杀不尽。关山未冷,尽是少年血。当战争结束,李若水和郑若渝这对昔日的恋人历经磨难再度重逢,他们的爱情,也与国家一样浴火重生。...
楚昀宁穿成王府弃妃,被圈禁在冷院,肚里还怀了个崽。她含辛茹苦将孩子养大,谁知这瞎眼的爹听信绿茶谗言,质疑孩子的身世。楚昀宁表示,行,这孩子跟你没关系!手握银针,救死扶伤,名满天下!开商铺,造美容配方,银子赚手软!彻查当年的真相后,萧王懊悔不已,决定加倍补偿母子二人,日日来献殷勤。楚昀宁王爷,请自重!...
追逐梦想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任何事都无法阻挡我成为一名漫画家,哪怕是变身也一样!!!...
当你抬头仰望星空时,有没有想象过。那漫天的星辰,就如同一颗颗不知名存在的眼睛,在那遥远的不可知之地,注视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