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换言之,“读完南大也有机会做官”
的待遇,到南大的第十届学生为止,以后就没这种好事了。
扩招之后学生含金量会迎来第一次下降,但是可以得到更多人才,将来到地方上去进行科学基础教育工作,把数理化教育变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甚至从600到1500这扩招的900人,里有一半入学分数最低的,将来就定死了直接按照“师范生”
培养,必须送到地方上教书。
而如今虽然还没能力在各省建立大学,但至少可以先建立各种中学级别的新学学堂。
目前先做到每个省的省城有一座理工科中学,教导进入大学以前的基础数理化知识,也教传统文学哲学。
最终的毕业教学水平,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初中二年级数学和物理水平,加上一些化学和生物常识。
而这一项工作,从小康十八年开始,到小康二十年,已经初步完成了。
这年大明各省的省城,都至少已经建立起了一座综合型中学,招生规模都在数百人左右。
其中南京、杭州、苏州、南昌、武昌是全国建中学最快的地方,到小康二十年时,他们已经有学生学到三年级了。
这几个省份原本就最重视文教,朝廷给了政策后,地方乡绅第一年就疯狂积极响应、自己踊跃捐钱把中学建起来了。
而广州、成都、重庆、北京、开封、济南、福州稍晚一些,它们是小康十九年建成的第一所综合型中学,如今有了二年级的学生。
剩下其他相对偏远或穷困一些的省城,最后也赶在小康二十年的朝廷截止期限,草草把中学建立起来。
哪怕钱少没人捐,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大不了先减少一点招生规模。
分配不到足够多的老师,就先减少一些课程。
朝廷的文部最后核查时,也确认了各省已经有了教数理化常识的中学,对这个结果挺满意。
只是核查时,也发现一些穷省确实硬件和师资力量不行,为这事儿也跟朝廷汇报。
朝中文部官员商讨后,又请示了内阁,最终内阁做出决策,建议各省在第一座通科中学之外,再建立以府县为单位的“图书馆”
。
要求一年之内,确保在所有省城设立一座可以供学子上门阅读的图书馆。
但是因为受限于时代技术管理水平,那肯定是不能允许外借图书的,只能是来馆里现场读,不能把书带回家,而且进出馆还得被搜身,以免窃书。
至于图书馆里必须提供的全套基础数理化教材,朝廷文部会统一下发给各省。
反正如今凋版印刷活字印刷都很成熟了,朝廷刻版印书也不贵。
一次制版印个几千上万册完全没问题。
最终,朝廷会按照大约三万套的标准进行授书。
给每个省的省城图书馆,至少配备全部通用数理化教材一千套,当然四书五经这些传统教材也会配发供免费借阅。
未来三到五年内,文部还会责令各省,在三年内实现每个府城有一座公立免费图书馆,所需书籍可以由省城图书馆原本拿到的配额分一部分过去。
五年内要实现每个县城有一座公立免费图书馆,书籍来源也可以从省里那一千套分润,同时地方上的乡绅可以自行捐助解决一部分。
所有的馆子都是可以上门看,但不许外借。
朝廷只管原始教材的提供,建造和日常运营的经费就让地方乡绅自筹,朝廷不给预算。
但是可以在图书馆门口给捐钱的人立功德碑写上每个人的贡献。
贡献达到一定金额的,以后子弟可以优先去国子监捐监生。
有了中学和图书馆这些更基础的设施,相信大明在各省省城都建一座大学的计划,应该在未来数年内,就有希望了吧。
虽然这种大学,注定要比南大简化删节一个版本,毕业生也没法享受行政级别的待遇。
但总比没有好,也能充实大明的科教人才队伍。
——
PS:新书已开这本需要加速完本,今天第二更,差不多万字了。
可能下午还会加更,但不一定,大家别特地等。
自古以来,乱世出豪杰,时势造英雄,政商两界庙堂江湖,莫不如是。鸦片战争后,香江成为自由港,虽在殖民统治之下,时局动荡,却也有着盛世难寻的机遇。在那个可以称之为黑暗的年代,一个男人意外降临,仿佛一颗石子掉入湖面,荡起层层涟漪。鱼龙混杂,且看强者如何披荆斩棘,笑看风云。...
...
前世,她遭奸人所害,凄惨一生,含恨而亡。得以重生,她发誓,要血债血偿!搅破歹人奸计,却意外发现妖孽侯爷的秘密从此,她嫁入侯府,成了傲娇侯爷的心尖宠。...
我是鬼节那天出生,从小体弱多病。小学时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从此,我跟着师父云游四海,行走于阴阳之间...
张楚河睁开眼重生到了2015年,他发现人在有钱的时候,干什么都是对的。...
封号仙尊江东重走修行路,回归都市后才发现,万年修行在前世只过了一年。妹妹病发,家道中落,亲人成了催债小能手堂堂仙尊归来,且看江东如何圆满自身道行,冲破都市!...